无障碍浏览 | 长者浏览

政府信息公开

标题:正镶白旗202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实施方案
索引号:111525290116866503/2024-00004 发文字号:白政农科字〔2023〕148号
发文机构:正镶白旗 信息分类:政府文件 \ 科技、教育
概述:正镶白旗202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实施方案
成文日期:2023-11-14 17:23:41 公开日期:2023-11-15 17:23:41 废止日期:——— 有 效 性:有效
【打印】 【字体: 】 浏览次数:

正镶白旗202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实施方案

来源: 正镶白旗农科局 发布日期: 2023-11-15 17:23

2023中央财政继续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任务给予支持。按照《内蒙古自治区202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任务实施方案》、《锡林郭勒盟202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实施方案》和我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实际需要,为确保政策有效落实,资金使用更加高效,落实好人员培训、集成示范、指导服务等项目任务,充分发挥补助项目强队伍、推技术、带小农的基础性支撑作用,稳定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持续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水平,围绕今年三农三牧重点工作现就实施好202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制定如下方案。

一、总体思路

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要稳定队伍、提升素质、回归业主,强化公益性服务功能”等重要讲话精神,紧扣围绕保障粮食稳定安全供给和自治区建设国家农畜产品输出基地任务,组织引导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履行好促转化、推技术、做示范等公益性职能,引导支持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规范发展,创新技术推广服务方式方法,集成推广先进技术模式,由点及线到面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模式,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效能。高质、高效、全程、全面发展机械化,推动“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能力水平提升,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年度目标

实施时间为2024年1月—2024年12月。

(一)任务目标

1.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人员在岗率超过90%,每个基层农技人员指导服务农牧业科技示范主体不少于3个,对每个农牧业科技示范主体上门指导服务次数不少于5次,进村入户开展指导服务时间不少于100;农牧科技示范主体抽样满意度超过95%,农牧业技术推广公共服务对象抽样满意度超过70%

2.遴选、发布、推广不少于3个符合本地区主导特色产业发展需求,质量安全、节本增效、生态环保的优质绿色高效技术,并广泛应用于农牧业生产,农牧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超过95%

3.依托农牧业科技示范服务平台,建设不少于2个长期稳定的农牧科技实验示范基地;每个基地试验示范2项以上先进适用技术模式,开展5次以上观摩培训活动,使其成为集示范展示、技术指导、农牧民培训等多功能、综合性的农牧业技术示范服务平台。

4.农技人员普遍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学习交流和业务指导,使用中国农技推广APP比例超过90%,农技人员通过信息化手段,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的比例超过80%,补助项目实现技术服务网络化、推广服务信息化、绩效考核电子化。

5.不少于1/3以上的编制内基层农技人员接受5天以上脱产业务培训,其中异地培训(出旗县)人数不低于培训人员总数的60%

6.继续实施特聘计划,特聘人员不少于3人。

(二)补助内容

  1.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补助。主要包括基层农牧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服务补助,聘请专家团队,实施“特聘计划”,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新型经营主体等组织开展农技推广,建设“一主多元”农技推广体系。

2.农牧业科技示范补助。一是现代农牧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补助。二是对农牧业科技示范主体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进行补助。三是采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推广服务补助。

3.技术人员能力提升补助。支持农技人员进行知识更新,包括参加农业农村部、自治区农牧厅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培养、异地研修、集中培训和现场实训等及教材、场地、差旅、食宿、交通等培训有关费用。

、重点任务

(一)支持先进适用技术集成落地完善主推技术遴选推介机制,遴选发布年度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推技术遴选要聚焦主导(特色)产业需求,形成易懂好用的技术操作规范,依托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等平台和示范主体落实推广应用任务,加快先进技术进村入户到田。继续推行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服务机制,构建“专家+农技人员+示范基地+示范主体+辐射带动户”的链式推广服务模式,将农技服务与当地农业生产紧密衔接,促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二)创新农业科技县域服务模式。围绕粮食稳产保供的要求和自治区建设国家农畜产品输出基地任务,因地制宜开展农牧业技术培训、农牧业防灾减灾等技术服务。构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多元互补、高效协同的农技推广体系为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提供全程化、精准化和个性化的指导服务。提升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服务能力,立足职责履行和发展要求,找准苏木镇农技推广机构定位,支持有条件地区改善服务能力。加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旗县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发挥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对科技特派团帮扶工作的承接作用。

(三)提升农技推广队伍能力素质。通过分层分类培训、持续提升学历、补充高素质人才、强化激励约束等措施,加强师资库和课程体系建设,使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管理平台”,依托优质培训机构,对农技推广骨干人才,统一组织连续不少于5 天的脱产业务培训。开展不少于 3 天的理论知识更新培训,不少于 2 天的实训课程,开展线上线下技术培训不少于3次、人员不少于100人次。鼓励支持基层农技人员通过脱产进修、在职研修等方式,学习专业知识,提升服务能力。加大高素质人员补充力度,严把人员进入门槛,选拔学历水平和专业技能符合岗位要求的人员进入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探索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培养方式,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农技推广队伍。

)支持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力量发展。壮大社会化农技服务力量,重点支持农业科技服务公司、专业服务组织、科技服务能力较强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创新全程托管、代耕代种、代管代收、互联网+农机作业等社会化服务模式,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保姆式科技服务。鼓励社会化服务组织牵头建设区域性综合服务平台,带动小农牧户合作经营、共同增收,探索村级农技(农机)服务网络站、点,通过公开招标、定向委托等方式,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承担公益性农技服务。引导农业科技(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建立示范基地、田间学校等方式开展先进技术试验示范。支持建设一批技术水平高、辐射带动能力强、服务效果好的星级农业(农机)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引导健全农牧业科技(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作业等标准,特别是农机手技术服务标准等,不断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打造先进农牧业技术示范展示平台。聚焦主导、特色产业需求,按照“选好一个、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原则,遴选能力较强、乐于助人的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种养大户、乡土专家等作为农业科技示范主体。精准培育旗级农牧业科技示范基地。聚焦旗县区域农牧业优势特色产业和年度主推技术推广任务,建设农牧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切实发挥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作用,统一树立“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标牌。构建多层次农牧业科技示范载体,实现嘎查村有科技示范主体、苏木镇有科技展示样板、旗县有产业示范基地。完善农技人员对口精准指导服务机制,将示范主体打造成主推技术应用的“主力军”“永久牌”农技服务专家队伍,切实发挥其对周边农户辐射带动能力。聚焦规模养殖全程机械化,依托家庭农场、农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培养科技示范户,加强农机农艺融合集成应用展示示范,加快推进全程机械化。

优化特聘农技员队伍管理加大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实施力度,支持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继续从农业乡土专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骨干、种养能手中招募特聘农技员,将“土专家”、“田秀才”和新型经营主体技术骨干等作为农技推广服务重要力量,开展产业技术指导服务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实行特聘计划全覆盖。继续在牛羊生产大县招募特聘防疫员。规范招募程序,完善需品管理,要精准核定招募计划,农科局会同财政进行招募、使用、管理和考核按照发布需求、个人申请、技能考核、研究公示、确定人选、签订服务协议及报备农牧局、在中国农技推广信息平台填报等程序进行。特聘农技员招募要全程公开透明,完善特聘农技员(防疫员、家畜繁殖员)管理制度,规范服务协议,稳定聘任与动态调整相结合,优先续聘考核优秀人员,加强对特聘农技员考核管理,广泛宣传特聘农技员优秀典型,依托中国农技推广信息服务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协同方式,对特聘农技员、动物防疫专员进行在线动态管理。

提高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水平。持续普及国农技推广信息平台使用引导广大农技人员使用“中国农技推广”信息平台在线开展业务培训、问题解答、互动交流等技术服务,鼓励广大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利用信息平台获取服务信息,发挥信息平台在管理决策和快速精准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盟、旗两级协同高效推进模式,进一步提高农技人员、技术专家和生产经营者对平台的认知度和使用率。将平台作为项目推进实施、绩效管理、经费安排的重要支撑渠道,要高标准、高质量填报年度目标任务,切实做好年度任务线上成效展示,包括年度任务支持的示范基地、人员培训、示范主体等内容。年度绩效考核继续依据中国农技推广信息平台数据,特别是粮食省长责任制、盟市长责任制评分,对不达标的“一票否决”。

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充分认识实施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对支撑农技推广体系发展、高效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使命担当,加大工作力度,紧紧围绕2023年工作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落实好项目实施方案。进一步健全工作组织协调机制,推动政策衔接配套,实现上下协同联动。成立补助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加强沟通协调,明确职责,形成工作合力,发挥最大效能。

(二)强化管理,综合评估按照农、财两部《关于修订农业相关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农〔2022〕25号)及有关财务规章制度的要求,细化支出范围,明确资金使用用途,确保专款专用。要建立项目资金使用公示制度,将农牧业科技示范主体、科技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员等资金补助信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接受监督。对弄虚作假、擅自改变资金用途、挤占挪用的,一经发现取消资格,并按照有关规定严肃查处,追究相关责任。补助项目依托“中国农技推广”信息平台实施绩效管理,绩效评价结果与下年度预算安排挂钩。

做好总结,注重宣传。充分挖掘任务实施中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模式,积极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实施30周年普法宣传等活动,发掘宣传一批在稳产保供、应急救灾中涌现出的经验模式、典型任务和先进事迹。用好网络、报纸、电视等渠道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农技推广工作的良好氛围。

主办单位:正镶白旗人民政府

网站标识码 :1525290001

电话:0479-6521530

网站支持IPv6

承办单位:正镶白旗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

蒙ICP备10200703号

 蒙公网安备152529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