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正镶白旗林业和草原建设保护与合理利用“十四五”规划 | |||
索引号: | 发文字号: | ||
发文机构:正镶白旗人民政府 | 信息分类:专项规划 \ 农牧业、林业、水利 | ||
概述:正镶白旗林业和草原建设保护与合理利用“十四五”规划 | |||
成文日期:2022-10-20 00:00:00 | 公开日期:2022-10-20 17:40:00 | 废止日期: | 有 效 性:有效 |
第一章 规划背景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对内蒙古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自治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为目标,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意识,加快推进林草生态保护建设和修复,实施好重大生态保护治理和修复工程,坚决守护好这片碧绿、这方蔚蓝、这片纯净,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发展思路。按照正镶白旗“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要求,从我旗实际情况出发,进一步加强林业和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与修复,改善林业草原生态环境,加快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特制订正镶白旗林业和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与修复及合理利用“十四五”规划。
第二章 林草生态环境现状
第一节 基本情况
一、自然条件
1、 地理位置和交通设施
正镶白旗位于锡林郭勒盟西南部,浑善达克沙地的南缘,地跨东径114°15′—115°37′,北纬42°05′—43°02′,东接正蓝旗,南临太仆寺旗和河北省的康保县,西依镶黄旗和乌兰察布市化德县,北靠苏尼特左旗。境内有304省道、满沽线、白黄公路穿越,呼海省际大通道。此外在旗、苏木镇、嘎查(村)之间均有简易公路相通,邮电通信网络基本形成,光缆程控通讯全部开通,有线和无线电话处处相联,交通和通讯条件极为便利。
2、 地形地貌
主要由浑善达克沙地和阴山北麓低山丘陵两大地貌单元组成。全旗地势南高北低,中部微隆起,海拔高度1052—1764米,全旗地貌可分为构造剥蚀、剥蚀堆积和堆积三个类型。根据形态又可分为:山地、丘陵、波状高平原、丘间沟谷地、岗丘地、宽谷平原、盆地及风积沙丘地八种地貌。
3、 气候
正镶白旗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主要的气候特征为: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温热少雨,春秋季节大风多,无霜期短,降水量少而分布不均,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年平均温度1.9℃—2.7℃,极端最高气温37℃(1999年),极端最低气温-38℃(2000年)。年均降水量:南部丘陵草原360毫米,北部沙区268毫米,自南向北递减;年均蒸发量:中南部丘陵草原1932毫米,北部沙区2300毫米;无霜期:中南部丘陵草原112天,北部沙区135天;日照时数:中南部丘陵草原2889小时,北部沙区3200小时;10℃以上的有效积温:中南部丘陵草原1997℃,北部沙区2350℃,年均风速4米/秒,全年大风日数78天(6—8级),多为西北风。
4、 土壤
全旗以栗钙土为主,在中部低山丘陵区,由于受垂直地带影响而形成了森林灰褐土,北部浑善达克沙地以风沙土为主。全旗共分6大土类,18个亚类,37个土属,72个土种。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由南向北依次为:栗钙土—灰褐土—风沙土。在大的土壤类型之间分布着草甸土、盐碱土及沼泽土。垂直分布规律由上而下是灰褐土—栗钙土—草甸土。
5、 植被
正镶白旗天然植被以草原植被为主,草原植被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旱生多年生丛生禾草,其次是根茎型禾草、苔草类、葱类以及灌木和半灌木种也占有一定地位。适宜正镶白旗天然生长和人工栽植的主要树种有:杨树、白榆、白桦、山杨、虎榛子、小黄柳、小红柳、山榆、山杏、樱桃、沙棘、枸杞、杞柳、柽柳、杨柴、樟子松等树种;主要农作物及栽培优良牧草有:禾本科小麦、莜麦、油料胡麻、菜籽、豆类及豆科的沙打旺、紫花苜蓿和禾草科的披碱草、冰草、羊草等牧草。天然草场主要建群植物种为柠条、锦鸡儿、沙蒿、沙竹、冰草、披碱草、针茅、羊草等。
二、社会经济概况
1.人口及组成
据统计,2019年正镶白旗总人口7.0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5.53万人,占总人口78.1%,城镇人口1.55万人,占总人口21.9%。全旗常住人口5.2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25万人,乡村人口2.97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43.1%。在全旗总人口中,蒙古族2.21万人,占总人口的31.2%,主要集中分布于中部和北部牧业区;汉族4.79万人,占总人口的67.7%,主要集中分布于中部和南部地区。
2.国民经济状况
全旗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949万元,同比增长7.5%。税收收入14099万元,增长9.3%,非税收入4371万元,下降7.6%。全年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58320万元,同比增长24.6%。全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10元,同比增长11.2%。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72元,同比增长7.5%,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38元,同比增长11.2%。
2019年牧业年度全旗大小牲畜总头数达276552头(只),比上年同期增加6366头(只);农业粮食总产量达7836吨,同比增长43.8%。
三、林业和草原资源概况
正镶白旗总土地面积9322500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4570589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89793亩,占1.96%; 疏林地2733亩,占0.06%;灌木林地面积2131554亩,占46.64%;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657170亩,占36.26%;宜林地面积583508亩,占12.77%; 苗圃地面积1570亩,占0.03%;无立木林地99315亩,占2.17%;林业辅助生产用地4946亩,占0.11%。全旗森林总蓄积量为503467m3,森林覆盖率为23.83%,森林的组成树种有:杨、榆、白桦、油松、小红柳、黄柳、大白柠条、小叶锦鸡儿、杨柴、山杏、枸杞等多个乔灌木树种。
全旗天然草场总面积为878.56万亩,现有可利用草场772万亩,共分为五个草场类,十八个组,三十二个型。五大类草场按面积大小依次为:沙丘沙地植被草场类,面积为343.25万亩,占全旗草场总面积的39.07%;高平原干草原草场类,面积324.89万亩,占全旗草场总面积的36.98%;河泛地、湖盆地草甸草场类,面积105.07万亩,占全旗草场总面积的11.96%;低山丘陵干草原草场类,面积99.24万亩,占全旗草场总面积的11.03%;低山丘陵草甸草原草场类,总面积6.11万亩,占全旗草场总面积的0.69%。
第二节 近年来林业和草原建设成就
自2000年紧急启动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以来,全旗累计完成林业建设208.28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0.68万亩,飞播造林103.3万亩,封山(沙)育林80.3万亩,工程固沙4万亩;退耕还林工程累计完成28.8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1.3万亩,荒山荒地造林17.5万亩;两大沙地重度危害区专项治理工程累计完成6.8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2万亩,封山(沙)育林5万亩,工程固沙0.6万亩。加上近几年开始实施的重点区域绿化项目、植被恢复项目、森林抚育项目等,营造林面积大幅增加,森林覆盖率从2000年的1.66%增长到了2019年23.83%。
“十三五”期间我旗京津风沙源治理草原建设工程完成暖棚建设25.1万平方米;储草棚5.6万平方米;青储窖5万立方米;围栏封育26万亩;人工高产饲草基地3万亩,投入国家资金5633万元。禁牧面积383.45万亩,草畜平衡区面积459.94万亩。完成草原固定监测样地一处,投入资金35万元。“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草原虫害防治500余万亩,草原鼠害防控350余万亩。根据2020年监测数据我旗全旗牧草植被盖度达到57%,产草量鲜重130公斤/亩,干重59公斤/亩。建立健全了禁牧休牧和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制度,为草原保护提供制度保障。建立了旗级草原鼠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及时为减灾、防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近年来通过集中连片、点面结合、综合治理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生态移民等一系列配套政策的落实,全旗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林草植被盖度平均提高了19%个百分点,尤其是沙源工程区植被盖度较治理前普遍增加30%以上,有些已进行打草、采种、彩条利用,形成了新的种源基地和后续产业基地。据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我旗境内浑善达克沙地总面积478.84万亩,其中:沙化土地面积450.02万亩,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8.38万亩,其它土地类型面积20.44万亩。沙化土地面积450.02万亩中,流动沙地0.03万亩,半固定沙地55.71万亩,固定沙地394.28万亩。横跨乌兰察布苏木、伊克淖尔苏木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防护体系已形成,有效地控制了沙地南移。
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保障,紧紧围绕“生态富民”目标,不断深化改革,探索和创新林业草原发展的体制机制及建设模式。坚持底线思维,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坚持量水而行,遵循生态系统内在的机理和恢复规律,以自然封育恢复为主,人工干预修复为辅,生态修复与草畜平衡、禁牧休牧制度落实有机结合,与生态脱贫攻坚有机结合,与草原生态畜牧业转型发展有机结合。创新体制机制、释放发展活力、巩固生态安全、助力脱贫攻坚,依托大工程,带动大发展,建立健全我旗现代林业建设体系,提升我旗林草治理能力,最终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林业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第二节 建设原则
坚持改善生态环境与促进农牧民增收相结合;坚持科学治理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坚持宏观布局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坚持依托国家项目与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建设相结合;坚持整合项目、集中力量、突出重点、规模建设相结合;坚持加快速度与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相结合。
第四章 建设期限、建设目标、总体任务
第一节 建设期限
规划建设期限为2021年—2025年。
第二节 建设目标
规划期内完成林业建设任务33.3万亩,完成草原生态修复25万亩。全旗境内的浑善达克沙地重度沙化区得到初步治理,全旗生态状况整体好转,林草植被稳步增加,沙化危害明显减轻。全旗森林覆被率达到24%、草原植被盖度达到58%,持续维护生态系统,有效提升生态功能和林草健康水平,改善生活环境。林草产值持续增长,初步形成比较稳定的生态防护体系和林草沙产业体系,促进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草原生物灾害防控草原鼠虫害达到治虫灭鼠规定标准。产草量和载畜量达到全区平均水平。建立草原生态修复项目监测数据库,根据监测数据分析解决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瓶颈问题;完善草原管理与技术服务体系,依托科研院所成立一个旗县级草原生态修复科技支撑团队;对草原生态保护进行全面技术支撑服务;五个苏木镇各配备一个整建制专门草原管理与技术服务机构。
第三节 建设任务
林业工程规划总任务33.3万亩,其中:沙源工程飞播造林4万亩,封山(沙)育林7万亩,人工造林0.8万亩(乔木造林0.1万,灌木造林0.7万亩),工程固沙0.5万亩;灌木平茬17万亩,补植补造4万亩。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暖棚20万平方米,储草棚6万平方米,青储窖1.5万立方米,饲草料机械0.2万(台套)。
草原生态修复区新建固定监测点10处;成立一个旗县级草原生态修复科技支撑团队;五个苏木镇各配备一个整建制专门草原管理与技术服务机构。
第四章 林业建设布局重点与任务安排
根据全旗自然条件类型和林业发展的优势与潜力,重点向地处北部浑善达克沙地的乌兰察布、伊克淖尔苏木布局,突出四个重点工程。
第一节 飞播造林
工程规划布局在北部浑善达克沙地,包括乌兰察布和伊克淖尔苏木,规划建设任务4万亩。
飞播造林作为沙源治理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其投资少、见效快、省劳力、成本低、不受地形地域限制的特点,适宜于我旗北部沙区重度沙化区域的治理。飞播造林根据项目区自然条件及立地条件,选择飞播植物种,按一定的混播比例,在风向交替、雨季来临之际进行飞机播种造林。同时结合地面处理、沙障设置、人工补植补播达到成苗成林的目的。2000年该项目在我旗实施以来,逐渐成为我旗北部沙区治理荒漠化、防止沙化最有效的治理模式。飞播面积从2000年的3.5万亩,到2011年的15万亩,是2001年的4倍多,并在2009、2010、2011年连续三年飞播造林面积位列全盟12个旗县之首,这充分体现了盟级业务部门对我旗飞播造林成绩的肯定。经过二十年的治理,北部沙区的流沙基本得到了控制,遏制了我旗境内浑善达克沙地的南迁和土地的退化,治理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农牧民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第二节 封山(沙)育林
工程规划布局在地处北部浑善达克沙地的乌兰察布、伊克淖尔苏木及中部丘陵区明安图镇、宝力根陶海苏木,规划建设任务7万亩。
此项目2001年开始在我旗实施,根据封山(沙)育林特点,主要针对沙化退化宜林地进行围栏封禁,并辅以适当的补植、平茬、人工促进等措施,设置不低于5年的封育年限,让项目区内植被得以自然恢复。实施封山(沙)育林项目中,注重“让成效说话”原则,农牧民由最初的不情愿,到如今积极主动申请,这一方面体现了封山(沙)育林的成效,另一方面通过实施高质量的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农牧民逐渐认识到了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观念发生了重要的转变。
目前,全旗的封山(沙)育林项目区达110多个,封育区内植被自然恢复长势良好,对我旗境内植被恢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节 人工造林
工程规划布局在地处浑善达克沙地的乌兰察布、伊克淖尔苏木以及中南部丘陵区明安图镇、宝力根陶海苏木和星耀镇,规划建设任务0.8万亩(乔木造林0.1万,灌木造林0.7万亩)。
该项目2001年开始在我旗实施。受气候、土壤等条件影响,在人工造林中,以适地适树的建设原则,宜乔则乔、宜灌则灌,选择符合我旗各地区立地条件的人工造林模式,以建设防风固沙林为主。造林后做好病虫鼠害防治、幼林抚育、补植补造等措施,保证成活率。
目前,我旗人工防护林建设逐渐形成了牧场、农田、公路三位一体的防护林建设模式,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四节 工程固沙
工程规划布局在地处北部浑善达克沙地的乌兰察布和伊克淖尔苏木,规划建设任务0.5万亩。
此项目2013年开始在我旗实施,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4万亩。工程固沙即设置沙障防止流沙的措施,实施在高大流动沙丘迎风坡底部2/3处和风蚀严重地段设置沙障。在选用沙障材料时,主要考虑取材容易,价钱低廉,固沙效果良好,副作用小等因素。沙障类型主要是4m间距黄柳沙障和2×2m网格状柴草沙障。
对于流动沙丘,先在其迎风坡设置沙障,对工程沙障保护下的沙丘,播种或栽植固沙植物,以防移动沙丘掩埋尚未形成固沙能力的植物沙障。目前,工程固沙是我旗林业生态建设不可缺少的先期辅助措施。
第五节 灌木林平茬复壮更新和林沙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工程规划布局在地处浑善达克沙地的乌兰察布、伊克淖尔苏木以及中南部丘陵区明安图镇、宝力根陶海苏木和星耀镇,规划建设灌木林平茬复壮任务17万亩。
工程的重点是发挥沙地自然条件和原生植被优势,将平茬复壮更新现有资源与新建灌木柳基地相结合,保护恢复和扩大灌木柳资源,提高林分质量,增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是对近期不具备平茬复壮利用的新造林地、新萌生林地、密度稀疏林地进行自然保护恢复。二是对集中连片分布、交通相对便利、密度较大、萌蘖能力强的灌木林,进行适当强度科学合理平茬复壮更新,减少病虫危害,优化灌木林林分结构,改善灌木林生长状况,林分质量整体提高,增强生态效益的同时,发展林沙产业。三是在规划区划的宜林沙荒地,通过人工造林、飞播区设置再生沙障、企业建基地、牧民自主植树治沙等方式,新建灌木柳基地。
第六节 补植补造
工程规划布局在地处浑善达克沙地的乌兰察布和伊克淖尔苏木,规划建设任务4万亩。
补植补造项目任务落实在覆盖度达不到标准的灌木林地及未成林造林地,通过对项目区进行人工补植补造,使其覆盖度能够达到要求,有效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该项目本着“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地适树”的原则,根据项目区立地条件及植被现状,进行间空补植,合理布局,统一规划,建设防风固沙林。
第五章 草原建设布局重点与任务安排
第一节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项目
按照“保生态、保收入、保稳定、保供给、完善相关制度”的“四保一完善”总体要求,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的基础上,继续完善项目的实施,保护和改善天然草原生态环境,增加牧民收入。一是继续推进实施草原补助奖励政策,对严重退化草原、中度和重度沙化草原实行禁牧补助。二是加大补助奖励项目的资金投入,确保禁牧区的农牧民基本生活保障,使农牧民收入稳定。三是科学合理安排禁牧和休牧的时间,自觉履行禁牧和草畜平衡义务,真正发挥补奖资金的生态保护效益,促进草原生态持续向好。四是加强草原管护员队伍建设,严格要求明确责任,发挥管护员的作用和日常管护。
第二节 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及草原生态修复工程
1、治理重点
在“十三五”草原建设工程的基础上,以浑善达克沙地治理为重点,紧紧抓住我旗生态环境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加大畜牧业基础建设,达到增草增畜,发展舍饲畜牧业,增加农牧民收入,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以保护为主,合理规划草场,以草定畜,以畜定棚(暖棚、贮草棚),建设规模化养殖小区,大力发展肉牛、肉羊产业,建设天然草地、饲草料基地和人工种草基地。
2、区域划分及治理方向
根据我旗草地区域性特点,将我旗草地划分为中南部低山、丘陵区,北部浑善达克沙地沙丘区,两个治理区,结合“十四五”期间草原建设工程治理项目,各有侧重分区治理的措施,达到科学治理。
中南部低山、丘陵区域区域特点:该区包括明安图镇北部、宝力根陶海苏木的全部,分布着全旗最好的放牧场和打草场。该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集中在7、8、9三个月,冬长春短,夏热秋凉,无霜期短,降水量少,以冠草丛草为主,生态系统稳定,由于长期过度放牧、滥垦、滥挖,导致草场退化严重,易牧性能逐步下降。
治理方向:具体做法以嘎查为单位推进草原休牧政策,具体休牧时间每年牧草返青开始到打草结束,时间每年5月初开始—11月底结束,逐步恢复草地原生植被,改善草地生态,提高草地生产能力,促进农民脱贫致富。
北部浑善达克沙地沙丘区区域特点:该区位于我旗北部,是浑善达克沙地的南源和腹地包括乌兰察布苏木、和伊克淖苏木的大部分地区,草场类型大部分属于沙丘沙地植被草原类,该区域降水量一般在300毫米以下,主要作物为小叶锦鸡儿、黄柳、沙蒿及旱生沙生一年生植物,生态系统脆弱,易牧性差,沙化程度较为严重。
治理方向:保护草地原生植被,改善草地生态,防沙治沙,提高草地生产能力。以嘎查为单位推进草原春夏休牧政策,具体休牧时间每年2月底开始到8月中旬结束,逐步恢复草地原生植被,改善草地生态,提高草地生产能力,促进农民脱贫致富。
3、治理措施
具体做法整合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草原生态修复资金、草原保护补助与奖励政策及其他关于草原保护与建设资金,利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为项目区牧户配备标准化舍饲养殖基础设施,包括棚圈、饲草料加工、储藏库房及饲草料加工及饲喂机械设备,草原生态修复资金及草原补助与奖励资金进行生态补偿、管护补助,人工干预措施发生工程建设费用等(具体建设内容包括围栏、免耕补播、飞播牧草、严重沙化区、风蚀区、盐碱区、草原生物灾害防控等工程治理)。
第三节 草产业发展工程
1、天然草地植被恢复与建设项目。以集中连片的天然草地为重点,采取刺网和生物围栏、补播封育、草地培育、改善土壤等保护措施,提高草群盖度,防治退化,促进植被的恢复,提高产草量。
2、草原生物灾害防治项目。坚持因地制宜,采取化学、生物和综合防治方法,开展草生物灾害,到2025年年全旗草生物灾害基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生物防控比例达到85%以上。
3、牧草种子建设项目。建立和完善牧草种子的引进、繁育、加工、销售与监测管理机制。建设1万亩野生乡土禾本科草种抚育基地,1万亩耐干旱、耐盐碱的野生乡土灌木、半灌木草种抚育基地,建设1000亩优质牧草草籽基地。形成区域适应性强的多品种生产和原种扩繁的供种体系。
4、我旗饲草产业发展以我旗草原类型进行分配,北部浑善达克沙地以沙丘沙地植被类为主,饲草产业发展以围栏封育、飞播灌木、半灌木等措施对天然草场进行生态修复,充分发挥平茬复壮的优势,在乌兰察布苏木、伊克淖苏木苏木长各建设2—3家以柠条、沙柳、小叶锦鸡儿、杨柴、驼绒藜为原料的颗粒草加工企业;在南部低山丘陵草原区以发展旱作牧草为主,通过围栏封育、免耕补播、施肥等措施对天然草场进行生态修复,逐步提高优质禾本科、豆科牧草的比重,产草量达到全区典型草原的平均水平。
第四节 草原管理与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按照草原建设与保护的需要,完善草原草原监理监测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工,确保草原建设与保护健康稳定发展。完善草原管理与技术服务体系,依托科研院所成立一个旗县级草原生态修复科技支撑团队;对草原生态保护进行全面技术支撑服务;五个苏木镇各配备一个整建制专门草原管理与技术服务机构。根据草原保护实际需要配备草原监理人员。一是完善草原监测体系,为草原保护建设提供执法、监测预警、技术支撑等保障,及时全面获取全旗草原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动态信息,掌握草原保护建设工程效益状况,并进行科学分析与评价,编制各类专题监测分析报告和年度监测总报告,指导草原的科学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建立健全草原管理档案,进一步完善落实草原“双权一制”和承包责任制,掌控每一村、每一户的草原面积、利用状况及动态。三是严格控制草原流转、草原用途转变,有规划、有步骤的进行草原修复和改良。四是建立覆盖全旗草原动态监测管理系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监测,分析和评估。主要监测矿产资源开采、项目开发、湿地、草地、自然保护区的草原变化情况。对各类开发活动采取严格管制,尽可能减少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得损害草原的稳定和完整性。并做到天然草原生态空间面积不减少。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实行更加严格的产业准入环境标准,严把项目准入关。
第五节 草原防灾减灾工程
实施草原防灾减灾工程,建立健全草地虫鼠害测报系统和草原防火体系,建草原防火储备库1个,建立饲草料基地10万亩。
第六章 种苗规划
为确保完成规划目标,做好充足的种苗保障。规划期内,全旗种苗基地面积保持在0.62万亩,年新育苗面积620亩,年生产合格苗1850万株。并加大容器苗的培育力度,年培育各类树种容器苗110万袋,全面满足工程建设需求。
采种、采条基地建设主要分布在沙区。通过改革经营体制加强对现有采种采条基地管理,集约经营,努力提高基地生产能力和种条质量。规划期内,到期末2025年采种基地建设规模达到2万亩,年采集各类种子7.5万公斤,黄柳采条基地达到1.5万亩,年产黄柳种条1500万根。
第七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目标
实行林草建设各级行政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主要责任人。完善行政、技术承包制度,将任务指标层层分解到人,采取领导分区包片、环节干部包苏木镇、技术干部包项目的办法,做到责任到人,服务到位。加强各相关部门密切协调配合,认真履行好各自责任,把林草建设的任务目标纳入年度考核内容。
第二节 广泛宣传发动,强化环境意识
利用各种途径和采取各种办法,大力宣传贯彻国家自治区等各级加快林草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充分利用生态恶化与建设成效的典型实例,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增强生态环境意识和自主投入林草建设的积极性,通过开展多种方式的培训,提高建设主体的素质与技能。
第三节 完善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
在认真落实林草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的同时,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生态保护与加快林草发展的长效机制和建设模式。采取国家投入与政策机制调动相结合,对各项林草建设工程项目面向社会公开竞标,明确责权利,实行承包建设,优先安排工程项目区嘎查村集体和农牧民工程承包;坚持“谁投入、谁建设、谁受益”的政策,内引外联,鼓励和支持社会各主体以各种形式进行林草资源的保护、建设与开发,并在项目资金、减免税费等方面给予扶持,使投入者、建设者在林草发展生态改善和资源开发中得到实惠。形成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全社会建设生态的多元机制。
第四节 加大科技支撑,提高建设成效
一是积极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优化林种、树种结构,把行之有效的常规技术措施与高新使用技术模式有机结合,使科技贯穿于林业建设全过程。二是抓示范、建精品、带整体。针对不同区域选择反映不同类型特色的示范点,整合项目、集中物资、技术,常规建设与科技创新相结合,抓精品示范,点面结合,整体推进。三是鼓励和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有偿技术承包和质量把关,提高林草建设的质量和成效。
第五节 严格规范管理,提高建设质量
进一步规范工程建设管理,完善考核制度办法,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严把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检查验收关,抓好种苗、营造林、管理管护等建设过程中间环节的指导服务和监管。把日常监督、中期检查和年终考核评定有机结合,明确奖惩。强化项目和资金监管,各类工程项目的实施方案和设计,均由资质部门编制,并参加盟林草局专家组审核。严格对项目资金的使用和运行,保证工程项目规范实施及质量标准。健全和完善林草资源保护与管理的制度措施及监管体系,严格执法,确保建设成果的有效巩固和林草资源的快速增长。
主办单位:正镶白旗人民政府
网站标识码 :1525290001
电话:0479-6521530
网站支持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