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全面树立和展示内蒙古良好形象
正镶白旗地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沙地横穿旗北部乌兰察布和伊和淖尔苏木土地479万亩,占全旗总面积的51%,年均降雨量约270毫米,年均蒸发量约2300毫米,生态系统脆弱。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旗推行“草畜双承包”,落实土地草牧场“双权一制”(草牧场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承包责任制),极大调动了牧民生产积极性,至90年代末随着畜牧业快速发展,牲畜头数急剧增长,草原生态负荷迅速增大,加之基础设施和草原保护措施滞后,草原生态逐步恶化,北部浑善达克沙地向南侵蚀现象日益突出,全旗荒漠化、半荒漠化面积逐步扩大,草原植被盖度不足23%,牧草亩产30公斤,草原生态和畜牧业生产陷入两难困境。
2000年以来,我旗按照中央、自治区决策部署,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小流域治理等一系列工程,累计完成生态治理349万亩,其中:实施封山育林91万亩、飞播造林106万亩、人工造林和工程固沙29万亩,人工种草12万亩、小流域治理35万亩、退耕还林11万亩、围栏封育65万亩。同时,加强生态建设成果保护。一是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严格落实禁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目前,第三轮草原生态奖补面积为全部草原(568万亩),每年发放补奖资金6954万元,惠及4个苏木镇56个嘎查(场站)、10714户牧户。其中:禁牧区面积200万亩,每人每年补贴5000元;草畜平衡区面积368万亩,每亩每年补助3元。二是开展春季牧草返青期休牧工作,2023年落实休牧面积368万亩,休牧时间由原来的30天延长到45天,补贴标准为1.125元/亩,补贴资金共465万元,由盟旗两级按照4:6比例承担。三是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2022年落实补偿面积156万亩,补偿标准为国有公益林每年每亩10.00元、集体和个人公益林每年每亩16元。发放资金总额1827万元,惠及4个苏木镇32个嘎查(场站)、2343户牧户。四是组织群众积极参与。聘用生态管护员525名,以农牧民群众作为管护主体,构建管护网络体系,包片到人定期巡视。同时,探索开展以工代赈,部分生态治理工程如拉设网围栏、建设棚圈等由牧民自建,验收通过后予以补贴。
通过各项措施的有效实施,旗境内浑善达克沙地沙化面积和沙化程度呈现“双减”趋势,生态环境整体好转,流动沙地由133万亩减少到2万亩,半固定沙地由113万亩减少到7万亩,固定沙地由233万亩增加到441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0.83%提高到16.79%,草原植被盖度由15%提高到31%,浑善达克沙地南缘防护体系初步形成,有效控制了沙地南移。全旗生态环境也持续恢复改善,全旗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1.66%提升至23.96%;草原植被盖度由2000年的23.8%提升至57.0%,草群平均高度由2000年的8.5厘米提升至22厘米以上,牧草干草平均亩产量由2000年的40公斤提高至120公斤。这些成果来之不易,必须加大力度予以保护。
下一步,正镶白旗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召开的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结合浑善达克沙地成因,总结多年来治理工作经验,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发展与生态相结合、治沙与致富相结合、建设与保护相结合、节水与增绿相结合,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山以封为主、湖以涵养水源为主、小丘陵以管控为主、平缓地带以营造防风固沙林网带并增加林草覆盖度为主,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全面消除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做到“产地双休”“人沙共退”,使林草湿荒等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明显增强,在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中作出白旗贡献。
主办单位:正镶白旗人民政府
网站标识码 :1525290001
电话:0479-6521530
网站支持IPv6